返回

《参访寺院五十问》——佛教建筑发展历程爲何?

 

作者:圣严法师

05.佛教建筑发展历程爲何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兴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具……。」従佛典中,经常可以读到佛陀与弟子们说法、游化的场景•当时的寺院是什麽模样呢?和中国寺院的様貌相似吗?佛殿、禅堂、佛塔等建筑,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回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在原始佛教时期,佛陀和弟子们居无定所,白天托钵 ,入夜住在茅棚或村内集会堂,直到佛陀制定雨季安居,才从云游转为定期在茅棚安居。后来才有追随者以自己的土地供养佛陀和僧团,在园林中盖僧舍、讲堂等设施,可说是佛教寺院的滥觞。

佛陀涅槃后,各地信众起佛塔、造佛像以缅怀佛陀,并慢慢发展出石窟寺院。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佛教建筑随著时代演变,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最初仍如印度以佛塔为主体,但已发展出楼阁式塔、亭阁式塔等汉傅佛塔风格。

南北朝时期,佛法大盛,许多王公贵族将宅第捐作寺院,因此离梁画栋、堂皇富丽。以北魏灵太后所建的永宁寺为例,木造佛塔高达百丈,在京城百里外便可以看见,塔刹四周还装饰宝瓶、金铎,随风摇曳。塔的后方有佛殿,四周则是讲堂、僧房,显现中国宫段的恢弘气势之外,以塔为中心的四合院布局,呈现了汉传佛寺最初的様貌。有趣的是,这些宅第原有的园林也成了独特的寺院景観。

中国佛教寺院的布局

到了隋唐时代,寺院建筑便是在宫般的基础上展开新的様貌。除了保存塔的形式,寺内也陆续兴建筑佛股、法堂、僧堂、戒坛等空间

随著殿堂的完备而有「七堂伽蓝」,意谓完整的寺院必须具备七种殿堂,不过七堂的配置,因时代和宗派的不同而有出入。以研究经论的讲寺来说,必须有塔、佛殿、讲堂、钟楼、藏经楼、僧房和食堂;禅宗则是以佛殿、法堂、僧堂、库房、三门、西净、浴室为七堂。

早期佛寺以塔为中心,塔内供奉舍利、袈裟、经像等,塔如同佛的化身;但唐宋以后以群像布局寺院流行起造大佛像,因而有大佛殿或大佛阁的出现。佛殿掘起后,塔的地位逐渐揺。最初塔仍兴佛殿并列但到了宋朝,佛塔的位置开始后移,甚至退居寺外,元代以后多数佛寺只建佛殿而不盖塔,塔的地位完全被佛殿所取代。不过,宋朝以后,禅淨合流;独树一帜的禅宗寺院,再度扩建为包括经藏、轮藏、钟鼓楼、伽蓝堂、祖师殿、塔林等的盛大规模,从百丈禅师创建的百丈禅寺,以及南宋著名的「五山十刹」的发展可见一斑。中国佛教寺院的布局至此大致底定。

当代佛教建筑的创新

一千多年来,寺院内外井然的布局、重檐歇山顶、金色琉璃瓦、雕梁画栋、燕尾起翘……,是大众所熟悉的佛寺特征;然而,随著社会环境、文化艺术、营造工法等的变迁,尤其是经典教义、寺院创建者理念,为当代佛教建筑注入新的养分,开展出多元活发的向度。

从印度的单一佛塔,演变到近代走入市井生活的现代化大楼、景观道场佛教建筑发展至今,不断地兴时代对话、揉合,不仅创造富含佛法意趣的空间,在迈向机能化、生活化、永续和谐的历程中,也像一座座佛的化身,在熙来攘往间,以无声说法指引我们安心、錬心的方向。


点击二维码关注天谷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