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都江堰历史上的高僧大德

 

作者:悟道

5_140214141610_1.jpg

都江堰市不仅是道教发源地,同时,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也相继传播到此,五教和谐相处,发展共荣。

    佛教于公元前七世纪左右起源于印度,创始人为释迦牟尼,相传在西汉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据重要图书《舆地纪胜》等史料记载,都江堰市早期较早的佛寺为青城山香积寺,约建于西魏大统年间(公元525年—550年)。唐代时的导江县、青城县(均在今都江堰市境内)佛寺林立,直到清代才因战火连绵,毁坏甚巨,直到民国时期方又大盛于蜀。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灌县县委统战部曾于1954年做过统计,县内尚有佛寺71座。在这一千多年历史中,都江堰地区涌现出了一批高僧大德,名扬中华,甚至影响远播海外,为佛文化弘扬和传播贡献巨大。

    赴印求法的青城明远法师

    都江堰地区第一位有影响的高僧当首推青城明远法师。唐代高僧义净法师曾经著有一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收录盛唐时赴印度求法的56名中外高僧(其中有12名朝鲜、越南、阿富汗僧人)中,青城明远法

师赫然在列。原文如下:

    明远法师者,益州清城(今四川省都江堰市)人也。梵名振多提婆(唐云思天)。幼履法训,长而弥修。容仪雅丽,庠序清遒,善中百议庄周。早游七泽之间,后历三吴之表,重学经论,更习定门。于是栖隐庐峰,经于夏日。既慨圣教陵迟,遂乃振锡南游,届于交址。鼓舶鲸波到诃陵国。次至师子洲。为君王礼敬,乃潜形阁内密取佛牙。望归本国以兴供养。既得入手,翻被夺将,不遂所怀,颇见辱。向南印度传闻师子洲人云。往大觉中方,寂无消息。应是在路而终。莫委年几。其师子洲防守佛牙异常牢固,置高楼上,几闭重关。锁钥泥封,五官共印。若开一户则响彻城郭。每日供养香华遍覆,至心祈请则牙出华上。或现异光,众皆共睹。传云:此洲若失佛牙,并被罗刹之所吞食。为防出患,非常守护。亦有传云,当向支那矣。斯乃圣力遐被,有感变通,岂由人事,强中而分耳。

    明远禅师是青城县人,幼年出家,在寺庙中主要学习佛教经典,到了青年时代,学习愈见勤奋。他相貌英秀,举止高雅,在寺中学习优秀,品德超群。特别是对佛教中观宗的经典《中论》和《百论》有深入研究。同时研习《庄子》,可能对《庄子》还有所评著。他青年时期出三峡到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一带游学。他注重佛教经论学习,后来又加强了对佛教禅定轮持的实践,当他对佛教的“定”“慧”二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后,他便隐居庐山,闭关参禅。

    在那个时代,虽然玄奘法师已经从印度取经回国,并在长安街完成了他对印度佛教经典的浩大翻译工程。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并没有完成,许多精通佛教经论的高僧大德仍然感到没有掌握到佛法的真谛,加之国内佛教阵容也从来没有清朗和整齐,于是均有“圣教陵迟”之感,发起了一浪又一浪赴印求法的热潮,明远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远赴印度,求取佛法的征途的。

    明远法师求法之路与玄奘法师不同,他不是走北方丝绸之路,而是南下广州,再到越南,在越南乘船取海路前往印度。在去印度的途中,明远法师还到了河陵国(加里曼丹),再到狮子洲(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明远法师凭借着大唐盛大的声望和自己杰出的才华风度,受到了当地君主的礼敬和优待。

    明远法师在斯里兰卡留居时间很长,因为这里历来是佛教向往的圣地之一,经典丰富,文物众多,更有释迦牟尼的“佛牙”长期供奉在这里。但明远法师在这里却犯了一个对宗教徒难以指责的错误,他居然想把该国奉为神器,视为国宝的“佛牙”取回中国供养,这对中国佛教徒来说,当然是向往之事,但是对斯里兰卡的佛教徒来说,这种行为却是不容宽恕的。

    虽然明远法师不知用了多长时间,费了多少心机,从戒备森严,重关秘锁的阁楼中把佛牙取了出来,但是很快被发现,到手的佛牙又被当地人夺了回去。盗取佛牙的后果可想而知,监禁、毒刑、流放等自然不在话下。幸好该国是佛化的国土,慈悲为主,不轻易伤生,明远法师虽然“颇见凌辱”,却幸免一死。

    后来明远法师得到机会,离开斯里兰卡,来到印度。住在印度著名的大觉寺(建筑在释迦牟尼佛成道的金刚座菩提树附近,即今天的印度比哈尔邦的菩提伽耶),成了一名大德。梵名“振多提婆”,意为“天朝的僧人”,可以想象明远禅师在印度受尊崇的程度,明远禅师圆寂于印度。

  马祖道一和神照禅师

    在唐代那个佛教兴盛的年代,高僧不断涌现,另外两位在都江堰地区有名的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和神照禅师。

    在唐青城(即今之都江堰市石羊镇)境内,有一座寺院巍然挺立,名曰承天寺。始建年代不详。承天寺后来改名为马祖寺,是因为唐代一代僧人马祖道一曾在此参禅,弘扬佛法。

    马祖道一禅师(公元709—788年)是唐代著名高僧,将禅宗发扬光大的杰出人物。四川什邡人,出家时初为资州处寂禅师的弟子,后来入住益州青城县(今四川省都江堰市)承天寺(后更名为马祖寺)参禅,一时之间,高僧大德毕至,法席盛况空前。唐开元年间,马祖买舟东下,在南岳衡山受到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怀让禅师(蜀僧)的启发密受心印,大彻大悟。马祖道一确立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风格和方法,并迅速在禅宗内推行。他创造的“机锋”和一系列的行为动作,奠定了千年来的禅宗基本教育原则,从他开始,后来的禅师们的言行才被记录下来,称之“语录”___中国式禅宗语录,不再是印度式的佛教经论。据《五灯会元》载,马祖道一的入室弟子有139人,均各为一方宗主,且传承转化无穷。因为马祖道一对都江堰市的影响,马祖寺曾经是川西平原四大禅林之一。到了最盛的清代,此寺占地两百余亩,新中国成立后,该寺为徐渡中学校址,今为都江堰市职业中学徐渡分校校址。

    青城山一带道观林立,佛寺也不少。其中飞赴寺因为唐玄宗“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的一纸判决而名动一时。《蜀中名胜记》记载:“飞赴寺在青城县飞赴山下,旧名昌圣院。”北周时期(公元557—581年),名僧香阇梨和尚主持该寺。据《蜀中高山僧传》记载,每年三月三,香阇梨和尚都要到青城后山的泰安寺、白云洞一带参加庙会佛事,游赏踏青,居士奉上酒肉佳肴,尽情食用,当晚回寺后,张口将活鸡、鸭、羊等吐出。

    泰安寺是青城后山的门户所在,在明代曾是一座宏大的禅宗丛林,范围超出今日新扩的坪禾街,僧众超过千人。依佛教学修的传统,泰安寺是此地佛教讲习之处,当僧人学养完满,行持坚固之后,方可到白云洞去闭关。而早在唐代这里就走出了一位神照禅师(公元776—836年)为唐代有名高僧。

    神照禅师乃益州青城山人。少年时代出家为僧,拜于唐代高僧智凝禅师门下,为荷泽神会下四世法嗣,中年时出蜀入洛阳,备受推崇,被多次邀请到各大寺院开坛讲经,舌灿莲花,听者无不赞美叹服。他不但佛学高深,而且才华横溢,于琴、棋、诗、画皆有大成。据《白氏长庆集》载,神照禅师曾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老师,白居易有诗《神照禅师同宿》一首相赠。诗云:

    八年三月晦,山梨花满枝。龙门水西寺,夜与远公期。

    晏坐自相对,密语谁得知?前后际断处,一念不生时。

    青城香林院中的大师们

    青城香林院一直是中国佛教史上享有大名的重要寺院,多年来研究者均不知其确切之处,有许多学者认为当是马祖寺。但是据当地著名佛学家冯学成考证,依清代丈雪通醉在《青城山香林院记》所记,香林院旧址应为今天的建福宫所在地,明代初期被蜀王改为道观,明末毁于兵燹。其名之盛,为都江堰地区佛寺前所未有。

    宋代青城香林院曾驻锡过一位名重古今的禅门高僧,这便是云门文偃(公元864-949年)的得意弟子香林澄远法师。他在青城山香林院居住达40年之久,也就是说,他的半生岁月都是在青城烟霞中度过的。

    澄远禅师(公元908—987年),唐末五代与北宋初期著名高僧,禅宗巨匠。俗姓上官,四川绵竹人。18岁出川,先参湖南报慈禅师,20岁时入广东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成为云门宗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最著名的弟子。他40岁时回川,到灌州(今都江堰市)传法,立即使灌州成为四川禅宗的中心,也是国内云门宗的中心。他先住导江县水晶宫(今都江堰市聚源镇迎祥寺天王院),不久迁往香林院,故号“香林”,前后居灌达40年。通过他在灌州长达40年的传法活动,培养出一批杰出的继承者,特别是他的弟子智门光祚禅师和再传弟子雪窦重显禅师发扬了他的禅法,终于使云门宗并驾于临济宗,在北宋一代成为我国佛教的主流,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影响了北宋著名士大夫欧阳修、苏轼、苏辙等。北宋临济高僧圆悟克勤(公元1063—1135年)在其所著《碧岩录》中说:“云门(禅师)虽接人无数,当代导行者唯(香林澄远)师法席最盛。”

    香林澄远接引学人采用的是典型的“截断众流”方式。每用一语一字,蓦地截断葛藤,使问者断绝转机,无可用心,立悟世谛门中一法不立。以破除学人的烦恼妄执,抛开语言名相,达到“函盖乾坤”的境界。这种简捷明快,快刀斩乱麻的开示方式,如电光石火,每有千钧之重。禅林美之曰“一字禅”、“云门一字关”。一言既出,万法顺从,不容拟议。

    《碧岩录?卷二》云“古来答‘祖师西来意’甚多,唯香林(澄远)一则,坐断天下人舌头,无尔计较作道理处。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香林(澄远)云:‘久坐成劳。’可谓言无味,句无味,无味之谈,塞断人口,无你出气处。要见便见,切忌作解会。香林(澄远)曾遇作家来,所以有云门手段,有三句体调。”可见在答复“祖师西来意”方面,雪窦重显和圆悟克勤均认为香林澄远的“久坐成劳”为最好最优,特予推崇。“久坐成劳”一句,从文字上解释,不外是久坐辛苦劳累疲乏了,出来散散心。但这句普通的答复,后来竟成为禅林中千古传诵的名言。

    香林澄远驻锡青城香林院时,每至炎夏,常与徒众去附近清溪畔的白云洞坐禅修定。在溪光山色之中,水边林下之处,以充满机趣,文句优美的禅语诗偈互相问答,为名山胜地增色不少。今从北宋李遵勖撰《天圣广灯录》中略引数例,即可见一斑。

    弟子智门光祚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曰:“青城千丈雪,云外万重山。”又问:“恁么(那么)则锦水列派,香林分支?”师曰:“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

    弟子香林信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青城山水甚分明。”又问:“一等为人,为什么见有浅深?”师曰:“净云空聚散,来往不知休。”

    僧问:“美味醍醐,为甚么变成毒药?”澄远曰:“导江纸贵。”

    宋太宗赵光义雍熙四年(公元987年),澄远禅师预知大限将至,向成都知府宋公珰辞行道:“老僧行脚去。”通判在旁边说:“这僧疯狂,八十岁行脚,去哪里?”宋公珰答:“大善知识,来去自由。”澄远禅师示寂前,对人说曰:“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言讫而终,其灵骨塔设于香林院。

    香林澄远的法嗣有智门光祚、罗汉和尚、香林信等人。

    智门光祚乃宋代云门宗僧。浙江人。生卒年不详。曾参访益州青城山香林院澄远,得其心印,并嗣其法。初住随州双泉,复徙于智门寺,大振宗风,世称智门光祚禅师。智门光祚与其徒雪窦重显是北宋时期中兴云门宗的关键人物,有《智门光祚禅师语要》一卷和《明觉禅师语录》六卷,为雪窦重显门人将其在翠峰寺和雪窦寺的语句及诗颂辑录而成。

    关于青城香林信禅师,佛教重要典籍《天圣广灯录》记载有他的语录,非常诙谐幽默。今摘录部分如下:

    问:“鱼未透龙门时如何?”师云:“大道坦然平。”进云:“透过后如何?”师云:“争那顶穿额裂。”

  问:“如何是佛?”师云:“圆顶方袍。”进云:“未审日用事如何?”师云:“不用问别人。”

  问:“三界之中何人为主?”师云:“虚空里合掌。”学人未明如何辨的,师云:“格外理堪观。“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青城山水甚分明。

    问:“一等为人,为什么见有浅深?”师云:“净云空聚散。来往不知休。”问:“觌面相呈特如何?”师云:“筑着鼻孔。”

    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香林院传人的雪窦重显法师,此人被誉为“云门宗中兴之祖”,在禅宗史上的声望,不仅超过了其师智门光祚,甚至超过了其师祖香林澄远。他俗姓李,字隐之,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生于遂宁府(今四川遂宁市)一个书香豪富之家。幼年聪颖,慧根深厚,领悟力强,下笔敏捷,千言一挥而就,颇具文学天才。咸平五年(公元1102年),二十二岁的他受具足戒于益州(今成都市)普安院。遂历游讲肆,究理穷玄,诘问锋驰,机辩无敌,众咸知其为法器。后投青城山香林澄远禅师弟子光祚禅师,因问:“不起一念,云何有过?”被棒喝三次开不了口,终于豁然大悟,遂任五年首座,深为器重,朝夕参悟,尽得其真传,坚定日后中兴云门不移的信念。后住持苏州洞庭山翠峰寺和明州(今渐江宁波市)雪窦山资圣寺,将云门宗推上了顶峰。天禧年间(公元1017—1021年),他受当时临济宗汾阳善昭(公元947-1024年)的影响,举古代公案一百则,用韵文歌颂出它们的玄旨,这便是彪炳史册的《雪窦颂古》一卷。它与汾阳善昭的同名之作首开“文字禅”的先河,最早跳出“不立文字”的禅宗规范,为禅宗的创立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教禅学禅,表达明心见性的手段,使许多没有专门禅宗修行的文人士大夫也能从中领略到一些禅的意趣,从而扩大了云门宗的影响。后来心闻昙贲在《禅林宝训?卷下》中说他“以辩博之才,美意变弄,求新琢巧,继汾阳为《颂古》,笼络当世学者,宗风由此一变矣。”可见雪窦重显对当时禅林影响之大。

    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阴历六月初十,雪窦重显端坐西逝。仁宗赵祯赐谥曰“明觉大师”。

    清初,丈雪通醉的弟子竹浪生禅师曾重建香林院,并请丈雪为他作了《青城山香林院记》,竹浪生也是一位佛学大师,丈雪禅师后来还把竹浪生从香林院接来任昭觉寺的第二代方丈。嘉兴大藏经(新文

丰版)第38册载有《青城竹浪生禅师语录》。

    白云洞鉴随和丈雪通醉

    白云洞是青城后山气脉汇聚之地,灵气独钟。白云洞头枕莹华峰,下俯川西平原。又有味江源于其腹,深溪幽谷,层峦垒峰,林木荣蓁,气象诡瑰,至今日方圆百里户不盈十,实为修行者闭关独处绝佳之处。历代曾有诗句云:“懒随六诏上丹阙,高卧一峰藏白云。”“欲作外臣谁是友,白云孤鹤在岩扉。”对白云洞皆有极高的评誉。清代末期白云洞的了虚和尚曾有一首禅诗写白云洞:“忙忙收拾破袈裟,整顿行装日已斜。袖拂白云离洞府,肩挑明月过天涯。可怜枝上新啼鸟,难舍篱边旧种花。吩咐犬猫随我去,不须流落俗人家。”,至今留传。

    而在更早之前的唐代,著名诗人贾岛曾写有一诗《送灵应上人》送给在青城山白云洞修行的灵应和尚。

    遍参尊宿游方久,名岳奇峰问此公。

    五月半间看瀑布,青城山在白云中。

    这位灵应和尚,当是一位著名高僧,不然“遍参尊宿”、曾经当过和尚的贾岛不会对他如此推崇,竟达到了“名岳奇峰问此公”的程度。这大概是有关白云洞较早地记载了。

    北宋庆历年间宰相文彦博帅蜀时,以寺观侧隙地赠其好友张俞,建舍曰“白云隐居”。这是宋代有关白云洞的重要记载。而明代末年的白云鉴随禅师和清初的丈雪通醉禅师都是与白云洞有关的著名高僧。

    白云鉴随禅师的资料见于《五灯全书》、《续灯正统》和《锦江禅灯》等书,今录于下:

    灌阳鉴随和尚,渝州(今重庆市)严氏子。法嗣燕京休尘和尚,得无碍自在定。隐于西山白云洞,四十年不下山,常受蜀藩隆供。开示偈语,不许记录。后汉璞密记数则,付剞劂氏,名曰《白云深意》。世寿七十二,于崇祯甲申(1644)二月圆寂,塔于泰安寺之左。

    鉴随和尚是禅宗六祖下第三十二世,辈分比同时稍后的破山海明禅师还高三辈。他青年时曾到北京参学,于著名的休尘禅师处得法。由于他修成了佛教“无碍自在定”这种极为高深的禅定功夫,故能在白云洞闭关达40年之久。这种超凡的功夫和行为,足以使他名重一时,所以受到了明代末期蜀王的崇敬,经常受到隆重的供养。他的教学,是彻底的禅宗风格,不立文字,不著书立说。给学人们开示讲学时甚至不许记录。但也有弟子秘密地记录了一些付印,就是那本《白云深意》,但此书于今日已不得一观了。从这里可以看到,鉴随禅师虽然高居白云,但参学的人不少,又受到蜀王丰厚的供养,这足以使白云洞成为一个不小的道场。在明代末年因战乱而少有流传的佛教资料中,鉴随和尚至少有两名弟子载入了《灯录》,这两人是彭州宝池禅师和邛州(今邛崃市)了凡刚禅师。宝池禅师“后参白云鉴和尚,言下脱洒(开悟了)”;了凡刚禅师“落发参白云鉴和尚,暗机契合(也开悟了)”,了凡刚后来从云南传教归来,还到白云洞看望鉴随和尚。

    更重要的是清代初年四川佛教的第二号人物——中兴成都昭觉寺的丈雪通醉禅师(第一号人物是丈雪的老师、双桂堂破山海明禅师),多年来佛教界内部也极少有人知道丈雪禅师与白云洞的深厚渊源。丈雪是清初国内的著名高僧,曾“名振东南”,并到贵州和陕西传法。丈雪是内江人,5岁时随父母朝崇庆县上古寺,他亲叔父是该寺的住持,并在该寺由他叔父为他落发出家。上古寺和白云洞虽分属两县,但仅有一山之隔,所以丈雪常到白云洞去参学,受到了鉴随和尚经常的指导,也常得到其师兄了凡刚禅师的辅导。丈雪禅师于20岁时在白云洞圆具受戒,鉴随和尚就是他的戒和尚。这使他后来参礼破山海明,到浙江天童寺参礼当时的禅宗泰斗密云圆悟大师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声望。丈雪禅师晚年自述《行实》时曾说:

    直入西山参鉴随和尚,问:“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皆以成佛道,意旨如何?”随曰:“我这里不重机锋转语,一味平实商量。”余曰:“乾属橛作么生商量?”时年二十,就座下顿圆戒法。又至了凡师处,问:“从哪里来?”余曰:“水边林下。”凡曰:“曾撞著个人否?”余曰:“见一颗骑牛觅牛者。”凡曰:“哪个是你不觅的牛?”余挺身卓然而立。凡曰:“恁么则犯人苗稼也。”余曰:“谢师答话。”(见《昭觉寺志?卷二行实》)

    由此可见,丈雪禅师与白云洞的关系和三位高僧各自的风格。由于丈雪禅师与青城山的关系极深,以至于他80多岁时还为青城山香林院、崇福寺、光严寺等作《记》。这些文章,是研究明清之际都江堰市佛教的重要资料。

    昌圆法师与能清法师

    灌县灵岩寺自唐代印度僧人阿耆多尊者倡建后,代有兴衰,历朝皆有大师涌现,而在民国年间,袁焕仙、南怀瑾等在此举行的“灵岩禅七”法会被公认为是新时期“居士禅”兴起的标志(见政协文史资料第21辑《岁月的记忆》)。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早在袁焕仙到灌县之前,著名高僧、袁焕仙的师父、中国佛教会副会长、四川省佛教会会长昌圆法师就带着弟子能清和尚来到灌县,同时主持般若寺和灵岩寺,一度破败的般若、灵岩两寺得以振兴。

    昌圆(1879—1945)法号道静,郫县三元场(今友爱镇积善村)人。原姓武,世代务农,家境清贫。15岁时,受雇于花园场竹隐寺作当家长年。20岁时在三元场金龙寺披剃落发,拜觉诚和尚为师。1910年,昌圆主持金龙寺,后在新都宝光寺“具戒”。1915年,入华严学校刻苦学习佛教经典。听普殊长老主讲《华严经?超信论》。1918年,学业完成后继续主持金龙寺。1919年,文殊院办讲经室,昌圆任监学。1922年起,昌圆先后在郫县、成都、灌县、罗江、怀远、崇宁、彭县、温江等地创办佛教会、佛学社、讲经室及教务传习所等,对各地僧尼及居士进行佛学知识教育。1928年,四川省佛教会成立教务传习所,昌圆任监学,继任成都大慈寺方丈。1929年,任爱德堂念佛堂堂长。1930年底,昌圆前往南京参谒太虚法师。太虚以昌圆学识精深,威望甚著,举荐他为全国佛教会副会长。1936年,昌圆任省佛教会主席,创省佛学院于释方堂,任院长。昌圆法弟子有定九、普坤、仁宽、能清、隆溥、隆光等数十八,弟子之盛为蜀中之冠。

    

能清和尚(1893—1964)是昌圆法师的得意弟子,灌县蒲阳镇清河村曾家湾人。幼时贫苦,吃长素,早婚,有一女早夭。19岁时离家到郫县金龙寺出家,其妻也于第二年在彭县地藏庵出家。1919年,能清和尚开始担任般若寺主持。1937年能清和他的师父昌圆法师接手灵岩寺,修复重要文物千佛塔。后来能清被当选为灌县佛教会会长,在川西佛教界声望很高。